“人臉識別”已衍生出“性格識別”,科技向善還要多久?
近日,《科學報告》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關于人臉識別的新技術,俄羅斯研究團隊開發(fā)了一款新 AI,可“僅憑一張自拍照片辨別個人性格”。
據悉,這項研究旨在分析目標人物的五種性格特質(外向、神經質、樂于助人、率真、盡責)。研究涉及大約 1.2 萬名志愿者和 3.1 萬張自拍照,除了提供自拍照,志愿者還被要求填寫了個性調查問卷。
計算機視覺神經網絡與個性診斷神經網絡的層次體系結構
結果發(fā)現,當分析同一個人的不同自拍照時,AI 會給出一致的個性判斷。此外與男性相比,AI 在評估女性自拍照時更加準確。最終,該 AI 的評估準確性“高于平均水準”,且綜合表現優(yōu)于人類志愿者。
光暗共存的現狀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不斷為人們展示自身的正能量,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試驗田安防行業(yè)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尤為亮眼。在近些年的安博會上有關人臉識別的產品技術充斥在每一個角落,無論哪個展館,哪家企業(yè),人臉識別及動態(tài)捕捉技術產品以及豐富的應用案例已經成為“標配”。
其實不僅僅是在展館內,近兩年,隨著算法精度不斷提升,安全性能日益提高,國內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逐步在公共安全、金融、教育、醫(yī)療等多個領域“落地開花”,顯露出了比較不錯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公共安全領域,涉及到公安業(yè)務方面的圖偵、大數據分析,借助人臉識別實現犯罪嫌疑人識別、抓捕;在交通領域,基于交通參與者人的識別,捕獲交通違法;在商業(yè)樓宇中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對出入口實現實時監(jiān)控等等。
伴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自身隱私愈發(fā)重視,面部信息濫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除公安、交管等政府推動的安防項目之外,“外表光鮮”的人臉識別技術,在大規(guī)模推廣時備受詰責。
雪上加霜的是,從頻繁爆雷的現狀來看,似乎人們的“隱私”沒被保護的太好。在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中,有50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被用來作為向其精準投放政治廣告的重要參考,而這些人占據著美國選民人數的四分之一;同年,萬豪發(fā)布公告稱旗下酒店喜達屋5億房客信息被泄露;社交平臺陌陌的3000萬用戶數據在暗網被銷售;問答網站鼻祖Quora的1億用戶數據被竊等等,而類似的數據隱私泄露事件還在繼續(xù)。
民法典保障隱私,或能加速技術推進
如果審議通過,民法典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法典,作為民事權利保障的“宣言書”,代表委員們及專家就民法典草案中涉及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點。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這是民法典立法的重大創(chuàng)新,有助于強化對人格尊嚴的全面保護。
民法典草案擬規(guī)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不受侵犯。這也就意味著,民法典落地后,個人隱私相關問題將被法律“重拳出擊”,曾經困擾民眾的問題很大程度將得到解決。
人臉識別衍生的性格識別對安防行業(yè)有什么意義?
現有或正在研究的“高危人員預警防控系統(tǒng)”大多是以物理信息技術輔助第二代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構建而成,多基于生物學原理對影像中人物潛在的情緒做基本研究,以期分辨特定的情緒,已達到識別高危人群的目的。
這套基于生物學原理對影像中人物潛在情緒情感分析識別檢測系統(tǒng)包括表情識別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圖像實時采集、圖形界面的顯示等四個方面。通過對影像中人物面部及頸部肌肉振動頻率的計算和分析達到識別該人物潛在情緒的目的,同時輸出相關數據。主要應用于公共場合安全監(jiān)控,通過人們臉部表情分析,在發(fā)現有人出現精神異?;蜻^激表情時及時予以提示,可預防犯罪或危險事件的發(fā)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性格與情緒具備一定關聯,通常情況下性格會決定情緒的走向。加之人臉是人類最普遍的展示情感的器官群,同時也是人類最復雜的器官之一,它擁有最復雜的肌肉群,故而從理論上來說,通過性格識別來幫助情緒識別做出輔助判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合理的。
結語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與人類感知密切相關的圖像視頻信息在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針對隱私問題,在法律的框架下,我們也應該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大規(guī)模使用提出“必要性原則”“比例原則”“正當程序原則”,甚至在某些特殊場景下考慮設立禁用“黑名單”制度,用制度的剛性來確保“科技向善”。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隱私保護的監(jiān)管趨嚴,隱私保護立法成為全民共識時,我們的個人隱私也會得到更加強有力保障的同時,人臉識別相關技術的“善用”也將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給出一份額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