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猿在后IT時代的交流進化
每只程序猿,都想改變世界--敲擊鍵盤,用代碼造福全人類。
響應著《硅谷》那句亦真亦假的口號: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于是萬千只程序猿揭竿而起,蹲點在機器前,不辭辛苦,??菔癄€。
但和高尚的理想相對的是,猿猿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壓力大、節(jié)奏快、任務繁重。早晨打卡進入車間,只要一坐下來,這一天就再也不動了。
所以平日里社交活動少,是很正常的,被喊 nerd什么的真的好討厭~
魚唇的人類啊,為什么要黑猿猿?!
我們不是不社交,而是已經進化了好嗎?
極客范需求
雖然寫代碼是個極其獨立的事,但無論你是在公司做項目,還是SOHO自由開發(fā)APP。
混跡在圈子里,互相交流代碼和***資訊也是頂頂重要的。
不想出門,沒關系。肉身不動,宅在家中滾鍵盤,也同樣在社交。猿猿們透過屏幕,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共同維系著不太一樣的次元。
標配一:
言必稱云計算的時代,只有著"云"基因的,才更符合geek對社交工具的要求--當然得支持 MAC (OS X),這不用解釋。
標配二:
雙屏雙流才符合程序猿作日常作息,一臺開視頻,一臺開桌面共享,像一臺大功率路由器,彰顯其超越常人的高密度信息處理能力。
標配三:
在和同類們討論UI/UE時,在自己的iPad上演示,直接通過AirPlay,共享屏幕到自己正入會的PC/ MAC--伙伴們隨時討論,做出批注。
在這些"極客范"功能的支持下,猿猿們的腦洞才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輕社交
最近"社群"的概念很火,動輒就會加入一個成百上千人的QQ群或微信群。然而若是沒有明確而執(zhí)行力強的組織管理(像吳曉波的"班委會")社群很快就會淪為一個雜亂信息的集散地,失去社群建立的初衷。
程序猿應保持足夠的專注力,去解決特定問題,而不是被沒有價值的信息分散精力。
所以,"輕量化"的社群更適合猿猿。
1.閱后即焚--即社群在完成特定的議題后,自動解散。
社群的聚集被限時,分享的內容也是線性的,不可重來。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員在接受高密度信息時,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因此,社群的議題討論將更有效率。
2.會議控制--由主持人掌控議程
由特定目標而組織起的社群"會議",時間、內容、節(jié)奏、與會者的權限,都通過"主持人"這個角色把控。
限制是為了更多的自由,通過規(guī)則的制定,使社群的組織管理有條不紊。
3.簡化社群聚集的過程
建群、加好友、搜索、加群、驗證,這一系列步驟可以被簡化。
發(fā)起者只需"發(fā)起",參會者只需"加入",甚至無需注冊,只通過一串有時效的會議號碼,就聚攏一個社群。
"面向對象"的溝通
也多虧了網絡,隔著面前的黑鏡,人可以擺脫真實的身份、地域的局限,在虛擬的世界里面重構一個社交關系。
這個世界中沒有面孔,有的只是被構建出來的"虛擬符號"。簡單得略去了很多現實社會的交往規(guī)則,貌似讓社交更"輕松"了。
然而這種"符號"沒什么內涵,濾除了人類深層次的思維方式和情感--簡單、粗暴,不用動腦。
而"面向對象"的溝通,恰恰相反,想讓你以"真實面目"示人。
和"交流對象"以真實的面貌來溝通,直接通過聲音以外、神態(tài)、動作以及肢體語言來檢驗,溝通的效果。
這可以讓你全身心地投入交流,進行真誠而輕松的人際關系交往,而不是一邊聊天,一邊瀏覽網頁。